《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植物营养学  | 
    课程编号  | 
    ARGE3205  | 
   
   
    英文名称  | 
    Plant Nutrition  | 
    课程类型  | 
    科类基础课  | 
   
   
    总学时  | 
    54  | 
    理论学时  | 
    54  | 
    实验学时  | 
       | 
    实践学时  | 
       | 
   
   
    学分  | 
    3  | 
    预修课程  | 
    植物生理学、土壤学  | 
    适用对象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课程简介    | 
    本课程主要讲授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主要营养功能,植物对养分离子的吸收、运输、分配、同化与再利用,土壤养分元素的化学和生物有效性与养分供应,氮、磷、钾、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肥料的性质、入土转化与合理施用,复混肥料的生产工艺性质一施用,有机肥料的主要种类、性质与合理施用,分子生物学在植物营养研究上的应用。  | 
   
   
     | 
     | 
     | 
     | 
     | 
     | 
     | 
     | 
     |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了解植物营养发展的动态,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营养功能,植物营养元素缺乏与过剩的主要症状,分子生物学在植物营养研究上的应用。掌握植物根系和叶片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分配、同化与再利用,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氮磷钾肥、中量元素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复混肥料及有机肥料的性质与合理施用,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养分的高效吸收利用。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将植物营养原理与肥料的合理施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章节  | 
    章节内容  | 
    讲课  | 
    实验  | 
    实践  | 
    合计  | 
   
   
    绪论  | 
       | 
    2  | 
       | 
       | 
       | 
   
   
    第一章  |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 
    6  | 
       | 
       | 
       | 
   
   
    第二章  | 
    养分的运输与分配  | 
    2  | 
       | 
       | 
       | 
   
   
    第三章  | 
    土壤养分供应  | 
    5  | 
       | 
       | 
       | 
   
   
    第四章  | 
    氮素营养与氮肥  | 
    6  | 
       | 
       | 
       | 
   
   
    第五章  | 
    磷素营养与磷肥  | 
    5  | 
       | 
       | 
       | 
   
   
    第六章  | 
    钾素营养与钾肥  | 
    4  | 
       | 
       | 
       | 
   
   
    第七章  | 
    钙镁硫营养与钙镁硫元素肥料  | 
    4  | 
       | 
       | 
       | 
   
   
    第八章  | 
    微量元素营养与微肥   | 
    6  | 
       | 
       | 
       | 
   
   
    第九章  | 
    植物的有益元素  | 
    2  | 
       | 
       | 
       | 
   
   
    第十章  | 
    复混肥料  | 
    2  | 
       | 
       | 
       | 
   
   
    第十一章  | 
    有机肥料  | 
    6  | 
       | 
       | 
       | 
   
   
    第十二章  | 
    植物营养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 
    4  | 
       | 
       | 
       | 
   
   
    合计  | 
    54  | 
       | 
       | 
       |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
 第一节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史
 1.       植物营养学研究的早期探索
 2.       植物营养学说的建立和李比希的工作
 3.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
 习题要点:矿质营养学说。
 第二节  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
 1.  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2.       施肥原理
 习题要点: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最小养分律。
 第三节  我国肥料施用与发展
 1.  肥料的来源与分类
 2.       肥料试验和研究
 3.       我国肥料生产概况
 4.       我国肥料施用概况
 习题要点:肥料的种类,肥料试验方法。
 第四节  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和主要的研究方法
 1.  植物营养学的范畴
 2.       植物营养学主要的研究方法
 习题要点:植物营养研究方法。
 第五节  植物营养展望
 本章重点、难点: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植物营养学研究的范畴,植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植物营养学的发展史和研究前沿,植物营养学的范畴,植物营养学及其相关学说和概念的含义;理解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与主要的植物营养研究方法;掌握养分归还学说,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最小养分律、肥料的生理性质等。
 第一章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第一节  根细胞质膜的结构与组成
 1.        结构
 2.        组成
 习题要点:根系形态与养分吸收,根细胞膜结构、自由空间。
 第二节  养分离子的跨膜运输
 1.        离子泵
 2.        简单扩散
 3.        离子通道
 4.        运输蛋白
 习题要点:电化学势、质子驱动力、质子泵、协同运输。
 第三节  植物养分吸收的动力学研究
 习题要点:吸收动力学曲线,吸收动力学参数。
 第四节  植物的有机营养
 1.       植物对有机氮的吸收
 2.       植物对有机磷的吸收
 习题要点:有机氮营养作用与吸收机制。
 第五节 植物的叶面营养
 1.       叶片的结构与组成
 2.       叶片对气态养分的吸收
 3.       叶片对矿质养分的吸收
 4.       叶面营养的特点与应用
 5.       影响叶面营养的因素
 习题要点:叶面营养的特点、使用条件与注意事项。
 第六节  影响植物养分吸收的因素
 1.       光照
 2.       温度
 3.       土壤通气性
 4.       水分
 5.       pH
 6.       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7.       植物营养阶段
 习题要点:环境因素、土壤特性及植物营养阶段与养分吸收。
 本章重点、难点:养分离子跨膜运输、养分吸收动力学、影响养分吸收的因素。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根的细胞结构,理解,植物根外营养的概念、特性及影响因素,掌握植物吸收养分的机理与影响因素。
 第二章  养分的运输与分配
 第一节  养分的短距离运输
 1.       运输途径
 2.       运输部位
 3.       养分进入木质部
 习题要点:共质体途径、质外体运输、影响短距离运输的因素。
 第二节 养分的长距离运输
 1.       木质部运输
 2.       韧皮部运输
 习题要点:压力流学说、木质部和韧皮部汁液组成。
 第三节 植物体内养分循环与再利用
 1.       植物体内养分循环
 2.       植物体内养分再利用
 习题要点:植物体内养分的再利用过程。
 第四节  库-源关系
 1.       同化产物的运输与调节
 2.       源-库的转化
 3.       植物激素在源-库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4.       源-库关系与产量形成
 习题要点:源与库的概念。
 本章重点、难点:短距离运输途径、长距离运输、植物体内养分循环、库-源关系。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养分运输的途径与部位,理解并掌握植物养分的运输与分配、养分的循环与再利用、库-源关系。
 第三章  土壤养分供应
 第一节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1.       土壤养分的化学有效性
 2.       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
 习题要点:土壤养分的化学有效性与生物有效性、强度因素、容量因素及缓冲容量。
 第二节 土壤养分的移动
 1.       截获
 2.       扩散
 3.       质流
 习题要点:主要养分离子向根表的迁移方式、累积、亏缺。
 第三节  影响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因素
 1.       土壤
 2.       植物根系
 习题要点:根系特性与土壤养分有效性。
 第四节  根际
 1.       基本概念
 2.       离子浓度与分布
 3.       根系分泌物
 4.       根际pH和Eh
 5.       有机碳的供应根际微生物
 6.       VA-菌根
 习题要点:根际、根系分泌物、根际微生物。
 本章重点、难点: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养分迁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根际。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并掌握土壤养分生物有效性、养分的强度因素、容量因素及缓冲容量的含义,掌握土壤养分迁移方式及其对供应养分的贡献。理解植物根系生长特性与养分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掌握根际概念及其特性,根系分泌物的概念及其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根际微生物及其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第四章  氮素营养与氮肥
 第一节  植物中的氮
 1.       氮的生理功能
 2.       氮的吸收与同化
 3.       铵与硝的营养特点
 4.       植物缺氮与氮素过剩症状
 习题要点:氮素营养功能化、氮的吸收与同化、植物氮素营养失调症。
 第二节  土壤中的氮
 1.       氮的含量与形态
 2.       土壤氮素来源与氮素平衡
 3.       土壤氮素转化
 习题要点:有机氮的矿化作用与氮素生物固持、硝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固定态铵。
 第三节  氮肥的种类与施用
 1.       氮肥的种类与施用
 2.       氮肥在土壤中的转化
 3.       氮肥施用技术
 习题要点:氮肥利用率、氮肥的种类、特性与合理施用、氮肥入土转化。
 本章重点、难点:植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吸收与同化、植物缺氮的症状、土壤氮素转化、氮肥的损失途径、氮肥利用率及提高氮肥利用率途径。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植物氮素营养功能、理解并掌握氮肥的种类、特性、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对植物生长、产量、品质与环境的影响,综合所学知识熟练掌握氮肥合理施用技术。
 第五章  磷素营养与磷肥
 第一节 植物中的磷
 1.       磷的生理功能
 2.       磷的吸收与同化
 习题要点:磷素功能、磷的吸收与同化、植物磷素营养失调症。
 第二节 土壤中的磷
 1.       土壤中磷的含量与形态
 2.       土壤中磷的转化
 习题要点:土壤无机磷与有机磷的转化。
 第三节  磷肥的种类与施用
 1.       磷肥的种类
 2.       磷肥的施用
 习题要点:常用磷肥的种类、特性与合理施用、磷肥入土转化。
 本章重点、难点:磷在土壤中的转化与固定、植物缺磷反应、合理施用磷肥的原则、提高磷肥利用率的途径。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植物和土壤中磷的含量、形态,理解并掌握磷肥的种类、特性、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对植物生长、产量、品质与环境的影响,综合所学知识熟练掌握磷肥合理施用技术。
 第六章  钾素营养与钾肥
 第一节 植物中的钾
 1.       钾的生理功能
 2.       钾的吸收与再利用
 习题要点:钾的营养功能、植物缺钾症。
 第二节  土壤中的钾
 1.       钾的含量与形态
 2.       钾的转化
 习题要点:土壤有效钾、固定态钾。
 第三节  钾肥的种类与施用
 1.       钾肥的种类
 2.       钾肥的施用
 习题要点:氯化钾、硫酸钾、草木灰。
 本章重点、难点:钾与作物品质、钾与植物抗性、钾在土壤中的固定、钾肥的种类、特性与合理施用。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植物和土壤中钾的含量、形态,掌握钾肥的种类、特性、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对植物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综合所学知识熟练掌握钾肥合理施用技术。
 第七章  钙镁硫营养与钙镁硫元素肥料
 第一节  钙
 1.       植物中的钙
 2.       土壤中的钙
 3.       钙肥及其施用
 习题要点:钙调蛋白(第二信使)、钙肥施用。
 第二节  镁
 1.       植物中的镁
 2.       土壤中的镁
 3.       镁肥及其施用
 习题要点:镁的营养功能、缺镁的发生部位与典型症状。
 第三节  硫
 1.       植物中的硫
 2.       土壤中的硫
 3.       硫肥及其施用
 习题要点:植物缺硫的主要症状。
 本章重点、难点:植物体内的分布特点、生理性缺钙、缺决的土壤条件、植物对硫的需求特性、钙镁硫的营养诊断。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并掌握钙、镁、硫、硅肥的种类、特性、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对植物生长、产量、品质与环境的影响,掌握其合理施用技术。
 第八章  微量元素营养与微肥
 第一节 铁
 1.       植物中的铁
 2.       土壤中的铁
 习题要点:铁的营养功能、植物耐缺铁的机理。
 第二节  锌
 1.       植物中的锌
 2.       土壤中的锌
 习题要点:植物缺锌症、土壤中锌的形态与转化。
 第三节  硼
 1.       植物中的硼
 2.       土壤中的硼
 习题要点:植物缺硼症、土壤中硼的形态与转化。
 第四节  锰
 1.       植物中的锰
 2.       土壤中的锰
 习题要点:土壤中锰的形态与转化及有效性调节。
 第五节  铜
 1.       植物中的铜
 2.       土壤中的铜
 习题要点:土壤中铜的形态与转化。
 第六节  钼
 1.       植物中的钼
 2.       土壤中的钼
 习题要点:植物缺钼症、土壤中钼的形态与转化。
 第七节  影响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
 1.       土壤pH
 2.       土壤Eh
 3.       土壤有机质
 4.       土壤水分
 习题要点:影响土壤微量元素肥料有效性的因素与有效性的调节。
 第九节  微量元素肥料及其施用
 1.       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与性质
 2.       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
 习题要点: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的原则。
 本章重点、难点:微量元素的营养特点,微量元素缺乏的土壤条件,植物缺乏B、Zn、Fe、Mo的特征,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固定,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方法, 微量元素营养丰缺的诊断。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微量元素的营养功能,理解并掌握微肥的种类、特性、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对植物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熟练掌握微肥合理施用技术。
 第九章  植物的有益元素
 第一节 硅
 1.       植物体内硅的含量、形态和分布
 2.       硅的营养功能
 3.       植物对硅的吸收与运输
 4.       硅肥及其施用
 习题要点:硅的吸收与运输、硅肥使用。
 第二节  钠
 1.       植物体内钠的含量
 2.       钠的营养功能
 3.       钠肥及其施用
 习题要点:钠的营养作用。
 第三节  铝
 1.       植物体内铝的含量与分布
 2.       铝的营养功能
 3.       铝对植物的毒害
 习题要点:铝毒。
 第四节  硒
 1.       植物体内硒的含量、形态和分布
 2.       硒的营养功能
 3.       植物对硒的吸收与运输
 4.       硒肥及其施用
 习题要点:硒的营养功能、吸收与运输。
 第五节  钴
 1.       植物体内钴的含量
 2.       钴的营养功能
 3.       植物对钴的吸收与运输
 习题要点:钴的营养功能 
 本章重点、难点:植物有益营养元素作用及亏缺和过量的症状。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硅、钠、钴、硒的营养功能,理解硅、硒肥的特性与合理施用。
 第十章  复混肥料
 第一节 概述
 1.       基本概念
 2.       国家标准
 3.       复混肥料的特点
 习题要点:复混肥料的定义、养分表示方式、类型,复混肥料有哪些主要特点。
 第二节  复混肥料的种类和性质
 1.       复合肥料
 2.       混合肥料
 习题要点:掺混复肥、肥料混合要注意哪些方面。
 第三节  复混肥料的肥效与施用
 1.       复混肥料的肥效
 2.       复混肥料的合理施用
 习题要点:如何合理施用复混肥料
 本章重点、难点:复合肥料的特点,复合肥料的种类和施用,混和肥料的配置原则。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并掌握复合肥料和混合肥料的概念、特性及其合理施用技术,掌握复合肥料和混合肥料的发展动向。
 第十一章  有机肥料
 第一节  固体废弃物类型
 1.       农业废弃物
 2.       市政有机废弃物
 习题要点:肥料资源化利用的固体有机废弃物。
 第二节   有机肥料的生产方法
 1.       简易农肥化技术
 2.       高温好氧堆肥技术
 3.       厌氧分解技术
 习题要点:高温堆肥
 第三节 有机肥料的利用
 1.       提供养分元素
 2.       改善土壤肥力性状
 习题要点:有机肥料的作用、在土壤中的转化与合理施用。
 第四节  施用有机肥料造成的环境问题
 1.       重金属
 2.       病原微生物
 3.       微量有机污染物
 习题要点:有机肥中的重金属、病原微生物、抗生素。
 本章重点、难点:有机肥料的特点与的作用、有机肥料在土壤中的转化、有机肥料的合理施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肥料的种类、特性与合理施用。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有机肥料的种类、特性、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对植物生长、产量、品质与环境的影响,掌握其合理施用技术,并能综合所学知识进一步探讨合理施肥技术。
 第十二章  植物营养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       分子遗传标记
 2.       基因工程
 习题要点:基因、基因型、表现型、养分效率。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在植物营养上的应用
 1.       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植物营养性状研究中的应用
 2.       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营养性状研究中的应用
 习题要点:RFLP、PCR、RAPD、AFLP。
 本章重点、难点:植物营养的遗传特性与改良、RFLP、PCR。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植物营养的遗传变异性和基因潜力、植物营养效率基因型差异的形态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特性,掌握营养遗传特性的研究技术和改良方法。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期末笔试70%,平时课堂互动提问20%,学生趣味知识题10%。
 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  材:《植物营养学》(上/下册),陆景陵/胡霭堂编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标准书号:781066512X/7810665138。
 参考书:《高等植物的矿质营养》,H. Marschner编著,曹一平,等译,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标准书号:7-81002-201-6。
 《土壤植物营养学原理和施肥》,鲁如坤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年,标准书号:7502520740。
 《Soil Fertility and Fertilization》,John L. Havlin编著,Prentice Hall,2004年,标准书号:0130278246。
 《Mineral Nutrition of High Plants》,H. Marschne编著,Acedemic Press,1997年,标准书号:9780124735439。
  
 大纲修订人:徐阳春
 大纲审定人:李荣
 修订日期:2015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