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环境毒理学  | 
    课程编号  | 
    ENSE3119  | 
   
   
    英文名称  |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 
    课程类型  | 
    本专业推荐选修课  | 
   
   
    总学时  | 
    36  | 
    其中:理论学时  | 
    36  | 
    实验学时  | 
       | 
    实践学时  | 
       | 
   
   
    学分  | 
    2  | 
    预修课程  | 
    环境学、生物学  | 
    适用对象  | 
    环境科学专业  | 
   
   
    课程简介    |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其研究成果为环境标准的制定提供基准,是农药、食品添加剂等化学品管理的重要理论依据。 本课程主要讲授环境化学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排泄规律以及对人体的一般毒性作用与机理;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产物的致突变、致畸、致癌毒性;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定方法等。着重介绍了针对外来化合物的主要评定程序与方法。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主要环境污染物和环境物理因素对机体的生物学效应及作用机理,以及环境毒理学常用实验方法、化学物的毒理学评价方法及评价程序。  | 
   
   
     | 
     | 
     | 
     | 
     | 
     | 
     | 
     | 
     |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主要环境污染物和环境物理因素对机体的生物学效应及作用机理,掌握环境毒理学常用实验方法、化学物的毒理学评价方法及评价程序。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章节  | 
    章节内容  | 
    讲课  | 
    实验  | 
    实践  | 
    合计  | 
   
   
    第一章  | 
    绪论  | 
    2  | 
       | 
       | 
       | 
   
   
    第二章  |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 
    2  | 
       | 
       | 
       | 
   
   
    第三章  | 
    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 
    5  | 
       | 
       | 
       | 
   
   
    第四章  | 
    环境污染物的毒害作用及其影响  | 
    7  | 
       | 
       | 
       | 
   
   
    第五章  | 
    环境毒理学常用实验方法  | 
    11  | 
       | 
       | 
       | 
   
   
    第六章  | 
    化学物质的毒理学安全评价  | 
    6  | 
       | 
       | 
       | 
   
   
    第七章  | 
    常见污染物的环境毒理学  | 
    3  | 
       | 
       | 
       | 
   
   
    合计  | 
    36  | 
       | 
       | 
       |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第一节  环境毒理学的概念
 1. 环境毒理学概念
 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
 习题要点:
 环境毒理学主要研究对象:外来化学污染物。
 第二节  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内容和发展
 习题要点:
 环境毒理学发展、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1. 体外实验
 2. 整体实验
 3. 流行病
 习题要点:
 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环境毒理学概念、环境毒理学形成与发展方向。理解环境毒理学研究内容与任务。掌握环境毒理学基本研究方法。
  
 第二章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2学时)
 第一节  污染物的迁移
 1. 机械迁移
 2. 物理-化学迁移
 3. 生物性迁移
 习题要点:
 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概念;
 生物浓缩与生物浓缩系数测定方法。
 第二节  污染物的转化
 1. 物理转化
 2. 化学转化
 3. 生物转化与生物降解作用
 习题要点:
 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本章重点、难点:生物性迁移与生物性转化。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过程。理解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的影响因素。掌握生物浓缩与生物浓缩系数的测定方法。
  
 第三章  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5学时)
 第一节  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与排泄
 1. 生物转运机理
 2. 生物转运的过程:吸收、分布、排泄
 习题要点:
 生物转运机理与影响因素。
 第二节  污染物的生物转化
 1. 污染物在体内生物转化概述
 2. 生物转化类型
 3. 生物转化的影响因素
 4. 生物转化的复杂性
 习题要点:
 生物转化主要途径与影响因素。
 第三节  污染物的代谢动力学
 1. 代谢动力学基本概念:室,毒物在体内消长的指数曲线,表观分布容积,半衰期,消除率,消除速率常数
 2. 一室模型
 3. 二室模型
 习题要点:
 污染代谢动力学相关概念;
 一室模型与二室模型的计算。
 本章重点、难点:代谢动力学二室模型的计算。
 本章教学要求:毒物代谢动力学的计算。
 了解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与分布过程。理解影响生物迁移与生物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掌握污染物代谢动力学方法计算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消长的计算方法。
  
 第四章  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影响(7学时)
 第一节  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
 1. 毒作用基本概念:毒物与中毒,表示毒性的常用参数
 2. 毒作用类型
 3. 毒作用的分子机理
 习题要点:
 表示环境污染物毒性的常用参数;
 主要的毒作用分子机理。
 第二节  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1. 污染物因素
 2. 生物有机体
 3. 环境因素
 习题要点:
 影响环境污染物毒作用的主要因素。
 本章重点、难点:表示环境污染物毒性的参数、环境污染物毒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环境污染物主要的毒作用及其机理。理解环境污染物毒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掌握环境污染物毒性的常用参数及其涵义。
  
 第五章  环境毒理学常用实验方法(11学时)
 第一节  急性毒性实验
 1. 哺乳动物急性毒性实验
 2. 相关实验技巧
 3. 水生动物急性毒性实验
 习题要点:
 急性毒性实验方法。
 第二节  蓄积毒性实验
 1. 蓄积毒性基本概念
 2. 实验方法
 习题要点:
 蓄积毒性以及蓄积毒性实验方法与结果判定。
 第三节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
 1. 亚慢性实验
 2. 慢性实验
 习题要点:
 慢性与亚慢性毒性实验方法。
 第四节  致突变实验
 1. 致突变基本概念:突变,致突变作用,致突变物
 2. 致突变实验方法
 3. 致突变实验的选择原则
 习题要点:
 环境污染物致突变实验。
 第五节  致畸原理与实验方法
 1. 致畸实验基本概念
 2. 致畸实验方法
 3. 致畸作用评价
 习题要点:
 致畸实验基本方法与致畸作用评价。
 第六节  致癌原理与实验方法
 1. 致癌实验基本概念:致癌,致癌学说,癌变过程与机理
 2. 致癌实验方法
 习题要点:
 致癌实验基本方法与评价。
 本章重点、难点:毒性评价实验设计。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环境污染物的一般毒性与“三致”毒性。理解环境污染物毒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掌握污染物的一般毒性与“三致”毒性测定方法。
  
 第六章  化学物质的毒理学安全评价(6学时)
 第一节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 收集受试物有关的基本资料
 2. 受试样品与实验动物
 习题要点:
 受试样品资料收集与样品准备注意点。
 第二节  毒性实验程序
 1.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2. 农药毒性的评价程序
 习题要点:
 毒理学实验程序。
 本章重点、难点:毒性实验程序。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化学物质毒理安全评价相关概念。理解化学物质毒理安全评价中的注意点。掌握化学物质毒理安全评价程序。
  
 第七章  常见污染物的环境毒理学(3学时)
 第一节  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
 1. 多环芳烃
 2.N-亚硝基化合物
 3. 黄曲霉素
 习题要点:
 环境中致癌因素。
 第二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素
 习题要点:
 二噁英、多氯联苯作用机理及危害。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环境中主要的污染物类型。理解主要致癌物与内分泌干扰素的致毒机理。掌握常见污染物对人体的主要危害作用。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题型主要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与问答题。最终成绩由卷面考试成绩(占60—70%)和平时成绩(占30—40%)组成。
  
 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  材: 《环境毒理学》,孟紫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标准书号:ISBN 7-04-013002-5。
 参考书:《环境毒理学》,孔志明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ISBN 7-305-02800-2/X·14。
  
 大纲修订人:朱雪竹
 大纲审定人: 
 修订日期:2015年4月28日